《“三个规范”推进爱心志愿活动有序发展》——鸡西市恒山区奋斗街道安全社区党支部组织力实践成果典型案例
“三个规范”推进爱心志愿活动有序发展
——鸡西市恒山区奋斗街道安全社区党支部组织力实践成果典型案例
工作背景
恒山区奋斗街道安全社区域内居民6042户13312人,安全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191人,在职党员14人,退休党员86人。安全社区以“三个规范”推进爱心志愿活动有序发展,在全区引领了“滴水之恩万心暖、寸草之心三春晖”的无私奉献新风尚,多次获得“鸡西市优秀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荣誉称号。
居民多为区内四大国有煤矿关闭后矿工家属及棚户沉陷改造动迁居民,继而产生医疗、就业、养老等复杂民生问题,为有效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于2017年1月正式成立奋斗爱心志愿队,形成“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氛围,全力打造活力、美丽、平安、幸福社区。
主要做法
一是规范志愿活动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社区内志愿者皆为自发组成,我们将原有志愿者按照职业类别、技能特点进行划分,分别组建爱心、医疗、法律、党员、环保、文化六个主题志愿者服务队。爱心志愿服务队主要由辖区内爱心人士和驻区单位人员组成,为社区困难居民筹集各类物资价值28000余元,帮助居民解决困难600余人次;医疗志愿服务队是由区内各医院志愿者组成,免费组织居民体检6批2000余人次,开展义诊活动4次,无偿提供各类药品价值20000元;法律志愿服务队是由区法院、检察院志愿者组成,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政策咨询200余人次,代办法规业务27件,帮助整理各类协议合同12件;党员志愿服务队由区内党员志愿者组成,重点开展了市民讲堂、十九大精神宣讲、困难党员救助等活动;环保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环保意识宣传活动,义务植树200多株,清运垃圾40余车,清除辖区内小广告620处;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8个文艺团体组成文化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为社区居民和单位团体义务演出60余场。
二是规范志愿活动平台,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成立“邻里e家”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志愿活动信息资讯、群众微心愿三个信息网络平台。通过“邻里e家”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征集便民项目涉及家教、代办、维修、生活用品提供等共计十二个门类,志愿者共为居民办理各类事项120件;社区志愿活动信息资讯平台每月精心设计5次爱心志愿活动,内容包括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戒除网瘾、心理障碍咨询、关爱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主题,累计帮助270余人;以群众微心愿平台实现与居民沟通“零距离”,面向困难群众及弱势群体征集小小微心愿,线上通过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志愿者和居民进行双向互动,及时解决困难,线下在社区栽一颗“微心愿树”,居民可随时将心愿写在“树”上,由志愿者“认领”,帮助其实现心愿,共有12户30余人通过微心愿树实现了愿望。
三是规范志愿活动制度,努力营造奉献氛围。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将志愿者纳入台账管理,建立志愿者基本信息、活动明细、衣物捐赠明细、善款收支明细、爱心车辆登记等六类管理台账,确保各项志愿活动公开透明。设立志愿者荣誉榜,对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通过各类信息平台对外宣传,进而鼓励更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提升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为适应居民对志愿服务精细化、专业化的需求,对志愿者进行规范培训,特别是在心理辅导、法律维权、亲情护理、家政服务等重点方面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免费讲解,共组织技能培训、心得交流5期,参训志愿者600余名,通过培训使志愿活动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建立“党建+志愿活动互动联席”机制,组建由群众、党员、商服、驻区单位等为成员的志愿者联席制度,形成联席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联动,共同发展”效果。通过共同开展“携手献爱心、幸福满社区”系列主题活动,各联席单位发挥自身优势,义务为社区开展治安联防10余次、法律讲堂6节、技能培训12期、就业推介3场150余人次、提供便民服务500余人次,利用“两节”走访慰问困难居民70余人次,送去慰问物资价值17000余元。
成效与反响
一是发挥党员自身特点,精准服务辖区居民。实现网格化管理,准确、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群众的真实情况。每一栋楼有楼栋长,且成立了一支楼栋志愿服务组。社区引导党员志愿者根据工作特点、爱好特长到社区认领岗位,让党员带头形成聚合力。目前,社区内凡有行动能力的党员均已注册成为志愿者,并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截至2019年7月底,辖区50余户困难家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帮助。
二是便民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在各服务窗口制定社区服务流程图。党员志愿者对社区群众提出的咨询类、预约需求类问题,要求在一周内务必解决到位,确实解决不了的,工作人员必须把解释工作做到位。这一体系的实行,既方便群众直观了解办事流程和服务内容,也让工作人员在办理服务登记、任务分解、问题处理和结果反馈等各项工作中有章可循,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居民得实惠,志愿者受教益。每月都有志愿服务计划、每周有服务活动,而社区居民的互帮互助更是随时随地发生,所有在这里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们,还能在志愿服务中受到尊重,实现自我提升,与社区居民形成长期互动的良好氛围。安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突出"邻里e家",在邻里间架起了一座和谐亲情之桥,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充溢社区每个家庭、楼栋。关爱空巢老人"邻里相伴";关爱未成年人"邻里相携";关爱残疾人"邻里相扶";维护社区环境"邻里相助"。
经验与启示
一是开展爱心志愿服务,要形成有组织的志愿服务网络。为了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的工作队伍,社区专门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把联建单位也作为主体纳入到成员中,形成了由社区牵头、联建单位与辖区单位主动参与、居民群众自愿加入的良好志愿服务工作氛围。分别组建了爱心、医疗、法律、党员、环保、文化六个主题志愿服务队伍,细化了服务内容,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这启示我们要抓组织,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形成有组织、有领导、有分工的良好格局,为开展爱心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开展爱心志愿服务,要打造管用的志愿服务载体。社区要适应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围绕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求,围绕满足特殊群体需求,实施点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群众对服务的内容、形式、标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只有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创新服务载体,特别是信息化平台,才能不断为居民群众提供更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
三是开展爱心志愿服务,要健全志愿服务共建机制。社区与党建联席单位合作,推进区域化共建,有效整合了辖区单位、联席单位、社会机构的优质资源,形成了"共驻共建抓服务,多方联动促和谐"的良好局面。社区自身的服务资源很有限,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全方位的需求,只有建立健全以社区为主导、相关单位协同配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志愿者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聚服务居民群众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