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双先事迹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不忘初心践行初衷 倾注余热做贡献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办公厅退休干部孙长雄事迹

发布日期:2022-02-25 来源: 作者:

孙长雄,1945年出生,1971年入党作为入党48年的老党员,他怀着对党的信赖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为哈尔滨公益事业不断倾注余热。在2006退休后的十多年里,他筹建了“一带一路”公共文化文创科创博物馆,同时也建立了国际合作信息平台。目前,该馆和平台已成为集文创、科创、产业合作、创新孵化、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基地。目前,该平台是全国首家,也是最全的对俄产业科技信息平台。

一、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建设公共文创科创博物馆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孙长雄觉得建一个一带一路公共文化文创科创博物馆(简称文博馆)很有必要这个建在居民庭院的文博馆貌不出众,却有着自身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它汇集一带一路一百多个国家多元文化元素和文创科创项目展品,包括一百个国家多元文创科创展品荟萃,国外文创艺术品集绵,国外高科技发展与合作项目展等12个方面,集文化、文创、科创、产业合作、人文旅游、学术研究于一体,既是一个博物馆,又是一个学术研究与孵化创新基地。展馆形式新颖,也称为墙上博物馆。建设文博馆时,他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全市寻找了八家适合作文博馆的建筑物,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成行。一次,他看到自家所在大院废弃多年的锅炉房,萌生出利用外墙体建展柜展馆的构思。为此,他与居民委员会多次协商,并拿出自家半地下室120平米,加上锅炉房的外墙体的展示面积约400平米,建起了一个中小型规模博物馆。

二、以家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已任,搭建对俄产业科技合作平台

为了打造对俄产业信息平台,孙长雄退休后把自家改成工作室,拿出退休金,开始着手建立国际创新项目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不仅为哈尔滨、为黑龙江省深化对俄合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为全国与俄罗斯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2013年国家明确哈尔滨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后,他努力加快信息平台建设。经过多年积累,对俄国际合作信息平台达到对俄罗斯分区、分产业、分企业、分研究所的资料收集,是全国对俄信息最全的中心。现已建成包括产业创新技术合作项目2000余项、创新孵化项目1000余项,智力人才信息800余项的对俄产业科技项目信息。他所建立的信息平台,包括大学校长、院士在内的各方人士都很赞赏,称这是迄今为止全国首家也是最全的对俄产业科技信息平台。为建好这个平台,他付出了巨大努力,坚持“三个一点:即自己买一点,利用到国外学习考察机会,每次出国都买点有利于建设的物品;坚持收集一点,利用出国探亲机会,收集主要国家有代表性和特点的展品展物,几年来仅邮费就花了9000多元;坚持要一点,每次参加中俄合作会议,他都手提肩扛回几十公斤重的信息资料。多年来,通过各种途经办法已收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展物原版资料约2500多件。

三、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为省市双创和孵化高科技项目

奉献余热

由于孙长雄对国际经贸有深入研究并有较高学术水平,2019年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聘他为经贸管理大师,并在学院为他设立大师工作室,在开展“一带一路”国际经贸管理上帮助学院提供咨询服务。2018年,哈尔滨市批准孙长雄创办俄罗斯研究院为市博士后双创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文博馆国外双创信息资源优势,用科技创新项目库中多年积累储备的国内国外创新孵化种子,建立高科技孵化器,为青年创业人才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目前,博士后双创实践基地与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学院等合作,建立起一个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业空间,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服务,把民间智库发展成信息库、数据库、创新孵化器,打造成全国首个对俄经济技术合作的创新孵化器。为强化对俄服务实效性,做了大量考察调研、信息收集、资料翻译和比较分析工作,形成了《俄罗斯食品产业创新项目和科研生产企业》俄罗斯秸秆综合利用》等16篇调研报告。这些调研报告受到黑龙江省原省长陆昊、哈尔滨市原市长宋希斌的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抓紧推动落实。同时,他还促成哈飞集团与俄FLY航空公司的项目合作,签署了4架运12E销售协议书。这也是中国国产飞机首次出口俄罗斯;为我市地铁、供水、电碳、石英矿等联系合作伙伴及技术项目;引进俄圣彼得堡供排水企业专家,解决了城市水质过滤的技术难题;联系俄罗斯寒地超高压输变电试验站,解决我省寒地输变电安全难题。

四、以崇高的事业为坚守,时刻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他患有糖尿病和眩晕症,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会出现头晕目眩,他就吃点药、眯一会儿再工作。双眼都患有白内障,他就分两次做手术,两眼轮换着继续工作。他坚持深入施工一线,展馆改造期间,他亲自参与施工劳动。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高标准完成了施工布展。

多年来,孙长雄始终把党的事业、哈尔滨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每当遇到困难,他就会想到40多年前的入党誓言,回想起当初昼夜不休搞科研、押运军工产品受冻挨饿的情景。入党誓言和初衷,始终激励着他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