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双先事迹

[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关工委]绥滨县政协王学科事迹

发布日期:2022-03-22 来源: 作者:

美丽的绥滨座落在我省的东北部,她南邻松花江,北靠黑龙江,是一块两江相夹的绿洲,她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王学科同志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他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乡党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务。2013年他从县政协主席岗位上退休后,立即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精心呵护下一代,在他身上充分展现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2018年,他被授予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标兵”称号。

终生学习,践行宗旨

王学科同志爱学习,爱动脑筋,正如他所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一天不学都是一种遗憾”,所有与王学科同志相识的人都知道他酷爱学习,他每年都要拿出几千元订阅各类报刊杂志,坚持每天看报读书,写学习心得,见到好的文章就抄录下来,几十年下来他的学习笔记有几大箱子。新媒体出现后,他上网浏览新闻与人交流,对于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他都会认真阅读,领会精神。多年来,组织生活他从不缺席,组织活动他积极参加,遇上专题学习讨论,他总是带头发言,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逻辑思维清晰,有深度、有力度,常常是学习讨论方向的引导者。

甘为红烛,默默奉献

他担任县关工委副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了“中华魂”主题系列读书活动,创建了“绥滨县中小学生读书活动奖励基金”,亲自撰写活动方案,充分利用报告会、演讲比赛、班团队会、手抄报等载体,将读书活动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收到较好效果。他还利用老同志的威望,会同有关部门,坚持半年初评、年末总评、三年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的表彰奖励制度,形成读好书,争当读书状元和道德楷模的良好社会氛围。王学科同志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他不辞辛苦,不计名利、不遗余力,深入到学校、工厂、农村进行调研,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两史“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他主动联系沟通相关部门,经过多方努力,将绥滨县委旧址挂上了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牌子,在全县各班级中开设网上“两史”教育课程。同时他重视开展“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建设工作,多次强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他积极支持全县建立各类家长学校,每年组织评选先进家长学校和优秀家长。协调社区和乡镇建立9所“儿童四点半学校”,有力地促进了“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巩固和发展。为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养成,他不顾年龄大等因素,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编撰乡土教材,将自己积累多年的学习笔记加以整理,撰写了20余万字的《励志文摘》《发展历程》,免费赠予各学校和身边的青年。他还参与编撰了绥滨发展历程《印迹》,为后人留下了详实的史料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年来,他愿做园丁勤浇灌,用心血和汗水精心呵护下一代。

身先士卒,强基固本

“这位老同志这么大岁数怎么还没退休”,这几乎是不熟悉王学科同志的人看到他工作时都要问的一句话,子女也不理解,本该在家养花种草,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为何还要出去工作。

他到县关工委工作时,正好赶上关工委开展“三年基层工作年”活动,上任伊始,他对全县关工组织工作情况进行细致深入地调研和思考,他认为“三年基层工作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好组织建设问题,建立好使管用的工作机构是关键。他深入学习了《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细则》,并结合绥滨实际,对关工委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条件,关工委成员单位的组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他亲自撰写了《绥滨县党建带关键工作意见》,加强了各级党组织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导,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工作的有效运转。与此同时,他还利用半年的时间跑遍了全县每个村屯和各学校深入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仅调研笔记就写了十多本。关工组织健全以后,抓关工干部的培训又摆在王学科同志的面前。他常说,关工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好坏,为此他每年都主持举办全县性业务培训至少2次,每一次他都精心准备,亲自登台讲课。20177月,王学科同志在筹备全县关工干部培训班时,突然感到腹部不适,被家人和同事强行送到佳木斯中心医院检查,经过检查,医生确诊为胃及肠道多发息肉,需要手术。鉴于培训在即,他同医生提出过几天手术的要求未被批准,因为他得的是重度息肉,必须尽快手术,但术后他不顾医生的劝阻连夜开车返回绥滨,第二天他就出现在培训班的讲台上。家人和周围的同志都非常不解,儿女心疼、老伴抱怨,都退休了还那么拼命干什么,不就是个培训吗,谁讲还不一样。王学科同志却说:“这次培训整个筹备是我抓的,培训的讲稿是我写的,会议通知已经下发,换人或更改时间都不妥,虽然手术但我能坚持。”闻者无不为之感动,培训班结束了可他却在家躺了半个月。

这就是王学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一位忠诚党的事业的老党员,他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看做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甘心情愿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用他自己的话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