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关工委]鹤岗市人大常委会马文成事迹
马文成同志退休前任鹤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等职。2014年退休后即担任了鹤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5年来,他满怀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满怀对年轻一代的真情关爱,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带领全市各级关工组织和广大“五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工委和省关工委的各项工作部署,紧密结合鹤岗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关工委工作,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呈现出基础更加牢固,活动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明显,影响逐步扩大的良好态势。马文成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鹤岗市关心下一代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省关工委、市委、市政府、离退休老干部和广大青少年的赞誉。在他的领导下,鹤岗市关工委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市关工组织有多人获得全国和省关工委先进个人。
一、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为开展关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马文成同志深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首先要加强各级关工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为此,他亲自出马,将刚刚退下来的市审计局局长张亚东同志动员出来,做市关工委副主任,大大加强了市关工委班子的力量。同时,他多次利用下基层调研工作、开会之机,反复向县区主要领导同志强调,“一定要把关工委的领导班子配齐配强,实行动态管理,不适应工作的要及时调整充实。”在他的亲自督促下,全市各级关工组织领导班子得到了切实加强。截止到目前,全市绝大多数关工组织领导班子达到了《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细则》的要求。
二、不断壮大组织队伍,使更多的老同志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老同志是关工委的骨干力量,自马文成同志担任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以来,他十分注重不断充实“五老”“十大员”队伍,多次强调要求各级关工组织加强“五老”“十大员”队伍建设,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目前全市各级关工组织已动员4094名“五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其中“十大员”达3318名,并加强了对他们的培训,几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18次,参加培训的“五老”“十大员”达7560人次,绝大多数老同志都能够积极工作,主动作为,较好地发挥了关心下一代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活动场所建设,为关工组织开展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活动场所是关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马文成同志十分重视各级关工委活动场所建设,他深入贯彻落实省关工委关于“五好”关工组织创建工作的要求,通过积极协调、全力沟通,不断克服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等各种困难,在全市两县、六区中进一步加强了活动场所建设,目前全市新增活动场所135处,活动场所总数已达326处,80%以上社区、村屯都有了不同规模的青少年活动场所,保证了关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全市街道办事处关工组织“五好”达标率为100%;乡镇关工组织“五好”达标率为94%,社区关工组织“五好”达标率为92.5%,村屯关工组织“五好”达标率为92%。
四、持续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活动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生命。马文成同志5年来始终紧紧抓住开展活动这个关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适时注入新的内涵,搭建活动平台,深化教育载体,把“三爱”主题教育贯穿各项活动的始终,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现在全市有中小学校95所,在校生51400人,全部参与了主题教育活动。共组织青少年参观各种教育基地181次,50372人参加;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142次,50886人参加;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14次,有49344人参加。
五、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保证关心下一代工作高效运转。为了进一步打牢基层基础工作,保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规范化、经常化、常态化,马文成同志要求全市各级关工组织加强制度建设,组织指导各级关工组织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关工组织与辖区单位互动制度、对贫困学生家访制度、家长学校制度、“五老”信息反馈制度、表彰奖励制度、资料归档立卷制度等,做到关工工作有章可循,有事可干,科学化、规范化运行。由于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使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到上边有部署,下边有安排,年年有创新,事事有结果,收到明显效果。
六、关心关爱老同志,努力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马文成同志十分关心各级关工组织的老同志,积极为基层关工委的老同志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各级关工组织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活动经费、交通通讯工具、老干部的生活福利及补贴标准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2016年初,他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汇报了基层老同志工作的艰辛,提出把同志的工作补贴从每月500元提高到每月800元,得到了市委和市委组织部的认同,市委组织部长在年初市关工委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明确要求。会后,马文成同志又多次协调各基层党委、政府领导,逐一落实了各基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补贴,使各基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非常感动。进一步激发了“五老”“十大员”的工作热忱,纷纷表示要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余热、奉献余晖,一定要对得起组织的关怀和肩上的那份责任。